乌云 + 子杰 + 麦巅

 

 

 

乌云,学生,1989年生,现居武汉。

 

子杰,插画师,1985年生,现居武汉。

 

麦巅,自由职业者,1978年生,现居武汉。

 

 

 

——————————————————————————————————————————————————————————

 

 

 

 

 

 

 

 

 

 

 

 

三十米纪念墙

 

 

 

实施者:乌云,子杰,麦巅

 

实施地点:东湖渔场被拆宿舍废墟(北纬30°35′36〃,东经114°23′22〃)

 

实施时间:7月3日-4日-墙被推倒

 

 

 

 

 

缘起(麦巅)

 

之“三十米”

 

30米,嗯,30米。离湖岸线30米范围内“不准开发”,这个距离对于湖泊的保护能否有实际意义?我们并不能妄言它的是与不是。可能30米能够维护湖泊生态,也可能于事无补,无法阻止资本向湖岸线的冲击。无论如何,只消想想,30米是在何时何种情形中诞生的,就能发现这个数字的吊诡。“30米”更像是一个公关数字,是危机的产物。是否出于对环境和公共资源诚心诚意的呵护,叫人怀疑。再次,“30米”更像是一个妥协和安抚的数字。妥协者只取了“30米到50米”的最小值,与湖泊保护专家所坚持的(至少)100到200米的数字相去甚远,只需要从华侨城规划图上被迫抹白的部分割去30米的边缘,就可以安抚和平息异议者和反对者。因此,第三,30米可以在让土地利用者出血的同时,却又最大程度地争取了其利益。以退为进,舍小取大,这样一来,30米反而为地产商提供了一个开发的合法性,它的损失(或者说,与它原先预期的收益的差距)不至于太大。因此,30米极有可能是一个障眼数字。这个用来代表政府治理湖泊的“坚定决心,雷厉手段”的数字不过是用来防挡市民那无法测量也无法给予具体限定的护湖之情。且不说30米与“不可测量”之间的比例,30米究竟是不是如想象的那般“坚定”也叫人怀疑。

 

于是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和猜想去东湖渔场测量30米到底有多长。之所以选取东湖渔场,是因为,假如两百亩和绍基斗到底是不是一个湖(我们到底是保护一个叫做“东湖”的公共水源,还是保护所有的水源?)尚有争议的话,那东湖渔场临靠湖岸线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在东湖生态区内的核心保护地带的地位则是不容质疑的。

 

结果不出我们所料,30米远不如“坚定决心”制造的幻觉所以为的那么长。对于一个面积达33平方公里的大湖而言,30米看起来不过是一条最基本最必须的“湖埂”。而同时,这30米只是东湖渔场宽度的七到八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东湖渔场的范围位于30米之外,是可能被开发的。而30米为开发提供了合法性,至少不让它成为非法。(有必要追究《东湖风景区管理条例》与现在的《湖泊治理办法》的矛盾:依据前者,东湖渔场这一块核心保护区内的湿地是断不可开发的,而依据后者则是可以,而《办法》有没有将这块湿地以及类似的地带设定为例外,我们不得而知)。在现场,我们看到华侨城的建设指挥部已经在其“规划用地”的另一端建起,正在填埋那里的湿地,向这边的湖岸线逼近。而在我们所站立的位置,即东湖湖岸线旁,则矗立着一堵墙,就在不久之前,它还和它脚下破碎的砖瓦兄弟姐妹一起,共同构筑了一个渔民生活的宿舍区。

 

之“墙”

 

墙让人感觉突兀而且特别。不知道为什么拆迁者为何单单留下这一面墙。凭直觉,它的长度大概在30米左右,走过去一测,果不其然,33.7米。因此,这面墙一下子有了一种特别的意义。首先,它告诉我们30米物理上有多长,30米在东湖渔场的相对长度,以及它在这个公共空间的相对长度。而同时,这面残存与废墟上的墙也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30米――一个安慰性和权力的数字是从何处诞生的,这个数字的母体不是一个相关公务员的环保意识,而是一个破坏者所用来化解其破坏所催生的反对意见的公关手法的结果。无意中,渔场、拆迁者(工人或者监督者)与我们完成了这样一件作品:在生态破坏的废墟中,破坏者清晰地展示了其宣言所暗藏的“猫腻”。

 

之“纪念”

 

30米是一个单向的数字,也就是说,是一个由相关部门(其中还应包括开发建筑单位)闭门谈出来的一个数字。专家可以扮演得只是建言者角色,普通市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而且,后者本来就是这数字所要安抚的群体。对于新闻媒体媒体上的30米,被严厉限制得的市民能说/做什么?就像牺牲者总是被安排纪念自己的牺牲一样,这个已经被毁灭的居住空间留给了我们又一次来提示自己的牺牲的机会。然而,这个讽刺性的纪念只是暂时的,并且,它标识着更为残酷的牺牲正蠢蠢欲动,即将来临。可以设想,这面墙从左向右13.7米处向外(墙离湖岸线有10米的距离),推土机可以合法进入,水景酒店不再被禁止。30米?从一开始,它不过就是渔利者在嘴里嚼碎后吐出来的残渣,一如满地的垃圾。(麦巅)

 

 

 

实施概要(子杰)

 

1.该墙应为原东湖渔场职工联排单身宿舍的厨房,原建筑坐北朝南,其东面为东湖白马风景区水面,其西面穿过两个鱼塘后为东湖筲箕斗水面。北面和南面皆为鱼塘,南面有10米宽小路可由东湖渔场正门达该地。现拆迁后只余北面墙体一块,共十个窗户总长30余米(具体为33.7米),厚0.15米,且墙体基本垂直于湖岸。墙体最东处的基底离东湖湖岸线有10米的距离。最东处有一高约30米的水杉树。墙体和东湖的水面,鱼塘及水杉一同将成为东湖三十米纪念墙的组成部分。

 

2.现定该墙体北面为A面,南面为B面。从A面看,墙体掩映在绿树绿水之间,有极好的风水。从B面,我们则看到“废墟”。

 

3.我们决定在A面墙体最中央即第五和第六扇窗户之间的空白处,写上大字“叁拾米”(使用大写汉字),并在墙的两端划上起止线后,于“叁拾米”大字下标注“33.7m”小写/阿拉伯数字。

 

4.B面的第四与第五扇窗户(从右到左,即由西到东数起)之间的白墙上写上以下文字:左边为横排“30米纪念墙”大字,左边为竖排:“武汉市《湖泊管理条例》:湖泊水域线30米内不准搞开发”小字。并在墙的两端画上起止线。

 

5.由此该墙能真实的反应武汉市《湖泊管理条例》中所谓水域线30米到底有多宽,并被我们命名为:东湖三十米纪念墙。

 

6.东湖三十米纪念墙不只是一面墙,也包括了其周围的湖水,鱼塘和树木一同构成的景致。而原来东湖渔场职工在其厨房所遗留下来的如红色锈迹的水池,窗台上的油烟,蜡笔小新人形的挂钩,朝北施威的照妖镜等细节都为之平添光彩。

 

7.纪念墙除了以上提到的地方喷写了字句外,其他地方为空白。我们邀请大家一起来完成这个纪念墙的内容:各位可以空白的地方涂鸦,提出自己对于30米红线的看法。

 

 

 


 

丈量墙体

 

 

 

 

 

B面第四和第五个窗户之间墙上所写的文字

 

 

 

 

 

B面墙的两头的起止线

 

 

 

 

A面所写文字:“叁拾米”和“33.7m”

 

 

 

 

 

A面墙两头的起止线,08画面中间为墙旁水杉树

 

 

 

 

东湖三十米纪念墙全景

 

 

 

 

晨曦中的纪念墙

 

 

 

 

傍晚的纪念墙

 

 

 

 

纪念墙上的一些残留的生活细节

 

 

 

 

纪念墙所在位置示意图,以及离水域线30米距离示意